【投票】陪著走一段路 --如何面對婚變家庭

2011052510:00
當一個人感到別人能了解他的痛苦、無奈,他的心情有人能夠明白,這時,便有了自我反省的空間……

結婚不單是兩個人的事,也是關於兩個家族的事。夫妻兩人從認識、交往到籌備結婚,甚至婚後的生活,都免不了需要親朋好友的陪伴。
  分享新人的喜樂或分擔新家庭的重擔,對一般人來說都還算容易,可是一旦發生婚變,親友的角色就顯得很重要,卻也很難扮演與拿捏分寸;因為面對傷害已深的當事人,總是很難有兩全其美的建議,以致於動輒得咎,而常有兩面不是人的感慨。
  要一個人承認自己虧欠別人是很困難的,但是要指出配偶的過失,卻可以完全不用打草稿,把當初愛得死去活來、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的那個可人兒--罵得一文不值。


弄巧成拙的調解
許多夫妻間的爭執,從小事演變成非離婚不可,不少是因為好心的親友勸合不勸離的影響:「不會啦,妳不要亂想!他已經很難得啦!」「他是朋友眼中的大好人,不會做出這種事的啦!」「他是個孝子,妳就成全他,忍一忍就過去了嘛!」結果是:一方面,對方心裡覺得更孤單,因為覺得朋友一點都不了解他的痛苦;另一方面,必須講更多配偶的壞話,以表達自己受傷害的感覺,如此一來,夫妻雙方的關係往往更加惡化。控訴的一方,由於一直數落配偶,越覺得自己委屈,增強了兩人分手的意念;而被控訴的一方則充滿憤怒,認為既然對方已將自己看的那麼不堪,何不乾脆分開,免得大家都痛苦!
  當事人在這個時候,極需要身邊的親友大量運用同理心,回應他說:聽起來你很傷心、難過,覺得不想再付出;看來你很失望;我覺得妳很痛苦,因為他這樣對待你……。然而,同理與認同是不一樣的,多數人誤以為同理就是認同,以致於害怕運用同理心。當一個人感到別人能了解他的痛苦、無奈,他的心情有人能夠明白,這時,便有了自我反省的空間,比較能夠心平氣和的聆聽友人的建議。

 
同理並尋找可用資源
  輔導者或陪伴者此時可以透過反映式聆聽(reflective listening)的技巧,在了解當事人的感受後,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以此方式接納當事人的情緒,協助當事人釐清婚變的原因,了解已做過哪些努力,為什麼無效?再找出哪些技巧與方法可以學習,哪些資源可以應用,討論繼續努力的方向與優先次序,並決定實際可行的步驟,例如:可以諮詢一些婚姻輔導單位,或者參加促進夫妻溝通的成長課程。
  婚變的原因多半複雜難解,但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婚姻的品質。
我在多加協會從事婚變治療的輔導工作已有十多年,陪伴了無數朋友走過這段最艱難的路程。當事人經常在嘗試改變思想與行為模式時,因為遇見困難而想放棄與逃避,這是我們可以理解與預見的。我會鼓勵當事人,靠著上帝所賜予的智慧、聰明,堅持下去,結果他們大都能重享夫妻關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