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種雜交到人性的情義貞潔

2011030110:00
讓愛妻快活
經彩片段 陳世豪

動物生存有一個重大的意義與目的,就是繁衍後代。絕大多數物種(包括植物)的行為模式都是將自己的遺傳特質相關的基因,藉由性行為「兩性生殖」傳遞到下一代,任何一種生物雖不自覺,但強烈的生物本能自然驅使物種在無意識的情境中,為傳遞基因的生殖競爭付上重大的代價。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原是物種天性
  詩人羅曼.羅蘭在狂暴的法國大革命中膾炙人口的詩句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若處於生殖慾望強烈的性衝動「動物的發情期」,物種為達成生殖目的而進行的性行為可以是不計代價、不憐自己生命的。在昆蟲界中,公螳螂在母螳螂受引誘交配,完成性行為後,即被母螳螂咬斷頸項而死,至臨死前還續射精動作,以期能將自己的更多精子令母螳螂的卵子受孕,孵化成更含有自己遺傳基因DNA的小螳螂,當性行為完全結束後,母螳螂理所當然吃掉公螳螂所有的軀體,補充自身孵育蟲卵所需的蛋白質;大概公螳螂也是自我犧牲為母螳螂安胎吧!
昆蟲界還有著名的黑寡婦蜘蛛,當嬌小的公蜘蛛被性引誘,完成與母蟲的交配後,皆難逃蜘蛛女之吻,被母蟲一口吞入腹中,作為母蟲孕育下一代的營養補充品,安胎去了。

人類也受生殖本能的驅使
像螳螂與西寡蜘蛛的性愛讓人們覺得血腥、恐怖,但平心靜氣的想想,人類受物種性慾與生殖本能的驅使而不恤生命的例子所在多有,捬拾即是,如在西洋歷史中,騎士、劍客為得美人芳心而拔劍決鬥,終致伏屍歛下,近如國內酒家或聲色場所,江湖人物為爭奪坐檯的風塵女子而拔刀相向,血濺五步,甚至千刀萬里追,不恤生命危險,殺到天涯海角;這些都是受到生物本能的驅使,在傳遞遺傳基因的誘使下,所顯現出來的因「性」而使物種彼此激烈競爭、相互淘汰的例子。
情慾本身隱含著物種繁衍的奧秘,其中蘊含的力量可左右動物行為與人性的運作是無比強大的,幾乎是任何物種都無法抗拒,這種左右動物生命行為的力量會延續到生殖的誘因在動物體內的驅策力量消失為止。比如在馬群中,若到眾母馬發情的季節,群中的公馬便會無法駕馭,終日互相踢咬鬥毆,直到其中有最強壯的公馬勝出,而成為輸家的公馬被趕到馬群外,不能再與馬群的雌馬接觸,但這時若將馬群的公馬去勢「閹割掉睪丸」,則由賀爾蒙在體內引發的物種生殖競爭的驅策力量就自然消失,公馬變得與母馬般順服而易於駕馭,公馬間的爭鬥就不會發生了。
就人類而言,動物生殖的驅策力依然有著相同的作用,年輕的騎士、劍客會為了爭奪美人而拔劍決鬥,但當騎士與劍客垂老矣到七、八十歲時,其睪丸內的雄性雄素幾近雖衰竭,體內驅策生殖的生物本能消失了,自然也就不會因為任何為得著美人以遂行生物生殖的目的,而與其他對手決鬥了。
同樣的,小男孩在幼年時加以去勢,成為宮延中的太監,這時雖然後宮佳麗有三千,太監也不會彼此為了這些美人而去決鬥;因為當生物生殖繁衍驅策力量消失後,物種連彼此競爭的誘因都消失了,人類當然也不例外。
雜交合於雄性物種最大生殖利益
生命本身最大的驅動力乃在生殖繁衍的本能,這點我們已於上述章節提到,但生殖繁衍從天空中的飛鳥到海裡的魚,形式變化極大,但不管什麼形式,終極的目的景就是讓後代的數目如耶和華給亞伯拉罕後代的應許一般,如天上的、海邊的沙一般的多,簡而言之,繁殖最大的目的,就是使個別物種的基因在下一代在數上做最廣的分佈,以取得族群的優勢。
就拿人類所處的哺乳類來說吧!以獅子將獅群中必有獅王,掌握獅群中所有母獅的交配權。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獅王將獅群中其他成年的公獅趕出去,而在獅群中實施排他的雜交行為,而這種行為因可確保能將獅王自己的遺傳基因藉由與母獅的雜交,以最大的量與最廣的層面散佈在下一代的生命個體中,而能完成這個過程的,必定是最強壯的公獅才可做到,因為要得到母獅群中廣泛的交配權,以行雜交,廣佈基因,必得先與其他成年的雄獅經過激烈的打鬥,才可能排除競爭者而勝出,獨享群芳之福。
除了獅子以外,這種經由雜交行為,以取得雄性基因優勢者,在動物界中比比皆是,野馬群、野牛群、野獅、野猩猩、狼群…等,幾乎想得到的,莫不是如此。雄性動物在演化中,依循著基因散佈最大利益原則來塑造牠們動物行為中的敏衍模式,亦即「雜交的性行為」,以得到最大基因利益,確保最強壯的勝出者,其基因特質得以存留下來,並發揚光大,在下一代中取得優勢,維持品種的優良。
動物經由演化的行為特,當然也顯現在人類行為上,雖然經過禮俗、道德,乃至宗教的薰陶,但無諱言,男人確實在血液中留有動物行為演化的根性,男性易於外遇,拈花惹草,朝三暮四,其實是與雄性動物行為中的雜交衝動相互輝映的。

守貞戀巢是雌性物種基因遺傳的最大保障
雄性動物以雜交來維持基因廣傳優勢,但若是雌性採取此種方式,則適得其反,反倒導致繼承自己基因的下一代徹底的滅亡。為什麼,就拿前文的獅群來說吧!公獅在繁衍下一代的行為中,其所盡的義務僅只於交配而己,在母獅發情的時候,一日之內公獅可與母獅交媾一、二十次,直到母獅懷孕,發情分泌的費洛蒙(動物或昆蟲分泌,逸出於空氣中的化學元素與體味氣息)停止逸出,公獅就停止與母獅交配,但接下來的懷孕、生產、固守巢穴、養育幼獸的事與公獅無關,完全由母獅一肩挑起,其對幼獸的養育栽培甚至一直到幼獸長大,並從母獸習得狩獵技巧成為獨立生活的個體為止。
這其中可以想到一個問題,若母獅一如雄獅遂行雜交,不戀巢、不戀家,那對祂本身基因的遺傳是極不利的,因為朝秦暮楚、生張熟魏的母獅,必然無法如正常戀巢的母獅般把幼獅乳養長大,幼獅疏於照顧,必然夭折,母獅本身的基因因繼承者既然死亡,當然物種基因就滅絕了。
因此,物種依照各自基因遺傳的最利益去演化,自然而然的演化出雄獅與雌獅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行為模式,這是一般動物的性行為趨向,同樣的,也可解釋在婚姻與性行為中男女兩性態度上的差別。
但除了雌性物種本身為了成功培育下一代,所演化出來忠心、照顧子女的特質外,母獅若行雜交,生張熟魏,則對其生育的下一代可能會招致來自外部更殘酷的毀滅,這就是動物行為中普遍存在的「繼父情節」。
獅群的母獅皆忠於獅王,專情於牠,只與獅王交配,也都從獅王那裡懷了身孕,不管是胎中的,或已生下來的小獅子,都下獅王的「種」,也就是繼承獅王的基因,在這種情況下,小獅子生下來後,獅王是可以與其相處的,因這些都是「親生子女」,是自己基因的傳播者。但若小獅子生下來,還未強壯、能自保之前,獅群出現外來的公獅挑戰獅王,並打敗獅王,將其殺死或逐出獅群,這時獅群中的小獅子就面臨了滅絕的大禍,因這些都不是新獅王的種,牠們將傳遞的是前任獅王的基因,而母獅若有小獅在哺育,根本沒法再發情、交配,為新獅王傳遞基因,這對新獅王的物種繁殖目的不利,所以,新獅王會撲殺所有未發育到可以發情交配的幼獅,幼獅全殺光後,母獅群會集體再發情,與新獅王交配,懷了新獅王的種,而新獅王就取得了基因繁衍的優勢。
由上述可知,雌性種物的專情行為,在演化上而言,是對遺傳其基因的子女最有生存意義的性行為模式,因為如此可確保雄性不爆發基因遺傳的排擠行為,亦即雄性為了排斥他人的「種」或基因,而成為殘酷的加害者,使兒女可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成長。
雌性動物只能跟一個雄性動物交配,才可得保護,兒女免遭殺害,這在動物界中例子極多,比如:黑猩猩群中,若突 有流落的母猩猩帶著年幼的黑猩猩加入,則小黑猩猩很快會遭群中的公猩猩們殺害,甚至肢解、吃掉(黑猩猩也吃肉),直到這隻喪子的母黑猩猩再次與新團體中的公猩猩交配,懷了身孕,再生下的小猩猩才有可能被接納存活。
有時兩群黑猩猩領地交接,在交界處帶著小猩猩覓食的落單母猩猩,被另一群遊盪的公猩猩撞個正著,小猩猩會被殺(因為是外族的種),而母猩猩則會被強暴,以使母猩猩能懷下強暴者的種。這些驚人殘酷的事實,是由全世界最權威黑猩猩動物行為學者,珍古德女士在非洲叢林中觀察長達二十年,揭露了一個物種的事實,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其幼獸若不是牠所生存族群的種,傳遞的不是本族的基因,簡而言之,懷的是他族或其他黑猩猩的種,那是活不成的,母猩猩若到各族雜交,生下的小猩猩到處都不被接納,則必死路一條了。唯一確保自己的後代能存活的方法,就是一直 待在同一族群裡,跟同一群公黑猩猩交配,使子嗣與能護他的最強壯公猩猩發生其因繼承的關聯,簡而言之,就是專情的只跟單一對象發生性關係,只懷牠的種,後代才有可能存活發展。可見動物界中,雌性動物維持貞節、專情、戀家、愛兒女,這些美德是在求取繁衍生存的最大利益前提下,演化發展出來的動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