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菁心靈捕手上課心得分享02

2018022716:31






李雅菁

 

壹.老師三個好特質

一、老師的勇氣,讓我好尊敬

二、老師的記憶,讓我好佩服

三、老師的皮膚,讓我好羨慕

 

 

貳.上課心得

一、按讚的原由

     老師總是大方的邀請學生們誇獎她,但在台灣文化中,因為臉皮比較薄,所以可能還不習慣個人有此大膽的作為。在此次上課中,我終於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老師說:「常說他人讚,可以訓練自己,習慣看到美好的人、事、物」。再者,也是尊重對方是神按著自己形象所造成的,是尊貴的。當讚美別人時,便是以謙卑的心來與人相處,如(腓二3): 「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締造一個良性的互動。我想這可能也是facebook設計者只想讓人按讚的原因吧!

 

二、麻雀變鳳凰

耶穌是主,是君王,我是耶穌的小孩,所以我是公主。今晚課程結束後,我的地位瞬間提升,真的可以說:「麻雀變鳳凰」。我以前未曾這樣看待自己,總是缺乏自信。真是太晚認識維傑牧師了,如果早些年認識牧師,年輕時,我也不用自卑的活著。當我把這公主的稱呼告訴了母親,母親聽了之後內心非常喜悅,肯定了自己的價值。傳統重男輕女下,女性的社經地位總是矮了男性一節,很多女長輩總是看輕自己,我覺得這公主的稱呼真的可以提升女性的自我價值感。

當然男性們也是王子喔!我曾經陪伴過一個低自尊的人,這個社會淘汰他,不公平的對待他, 他也輕看自己。當他不知所措時,我僅㨷告訴他:「他是神所喜愛的王子」就單單這句充滿盼望話語,就使得原本眉頭深鎖的他露出笑容 ,更在他的心裏產生復原的力量。可見身份地位是人所在意的,這是人的價值感所在,自我價值感低了,便阻礙了他往前行的動力。當他恢復這尊貴身份時,他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了希望,有了勇氣,有了使命!耶穌是葡萄樹,若想多結果子就得與祂連結,因為離了神,我們就不能作甚麼。

 

三、積極的是祝福

    當我們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以前總以為饒恕對方,已是最高的誠意,想不到還有更高一層~祝福。老師在聖經輔導課程中教導我們,當我們遇到難題時能想出四個以上不一樣的處理方式,而這些方式最好是把祝福融入其中,做到不犯法、不犯罪、好玩又有趣。這還真的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不過有神同在,不怕不怕!因為祂是厚賜智慧的神。

 

四、是聖靈帶領還是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若沒有 神,我什麼都做不成。但有時候我很難區分這想法到底是聖靈帶領還是自己的想法?當我越愛神越親近神時,我發現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祂總是以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來帶領我們。當我謙卑來到神面前,祈求神的幫助時,神就賜給我智慧。如同(雅各書一5)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當我們把神給我們的恩賜多加擺上時,無形中自己在這份部的能力也會越加提升。此時用感恩的方式來肯定自己優秀的部份,以自己能為神所用而感謝。

 

五、太快給建議可能會讓雙方撕破臉

      溝通最重要的是聆聽。 我有一個自我主見很強的朋友,她遇到不舒服的事,常常會打電話找我。以前我聽完之後就會給她建議,結果每每雙方都不歡而散。原因是,她只是想抱怨,想我支持她而已,她並不想要做什麼改變。有時給的建議太快了,對方會認為我不懂她,所以後來我學會了先當個人傾聽者就好。

      另一個層面是,或許個案已做了一些努力,但不見成效。如果我們太快給建議,一方面好像不重視個案之前那麼認真的努力,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或許個案此時的心理就有如約伯記十三1~2這一切我眼都見過,我耳都聽過,而且明白。你們所知道的,我也知道,並非不及你們。再者,有可能我們所給的建議,是個案已經嘗試過的無效方法,那豈不是自曝其短。所以,輔導員在輔導的過程中,得先聆聽大量的訊息,同理夠多了,個案有需要,才和個案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

      

六、見證﹣認罪後帶來的祝福

     A女因為小時候母親的不當對待方式、先生的酗酒事件、兄弟姐妹的關係、自己思考的模式以及人格特質等,心裡藏著苦毒好幾十年。幾十年來身體因為心裡的苦毒而有多項病痛。有些病痛經醫學檢查結果,數據都沒問題,所以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心裡的因素造成的。她也試過了很多方法,其中包含禱告,但都無明顯改善。從聖經輔導課程中,學到內在醫治﹣禱告得先認罪,且要把祖先所犯的罪一起認。這個禱告方式我以前都沒試過,加上A女可能尚未明白內在醫治的道理,於是我憑著信心認罪代求,從亞當的分別善惡之罪開始認起。結果,神的祝福真的臨到了!這幾天我打電話給A女,她說:「她的病痛改善了很多。」我要大大張口感謝主!謝謝上帝讓A女重新得救,再次感受生命的喜悅。就如經上所言(雅各書五16)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叁、邊緣性格

一、邊緣性格會有哪些表現?

(一)臨床特徵:

            所謂「邊緣」,乃指介於精神病(Psychosis)與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之間的精神狀態。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處於危機狀態,經常有情緒的波動,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轉眼間又憂鬱哭泣,一會兒可能覺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因為這群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遭親近的人,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憤怒,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意即他們對人的觀感陷入全好或全壞兩極端中,旁 人可給予他關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時刻,便將旁人理想化;但當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時,便對之充滿憤怒嫌惡與批評;反之,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或率先背叛對方,以測試對象的容忍程度,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後,他則陷入極大的情緒混亂中,並強化世界無人可信賴,自己是空虛孤獨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認同,故無法忍受獨處的孤寂,有長期的空虛感,為了避免空虛孤寂,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或以自傷,如割腕等,排解內心的空虛無望。其生活模式混亂,社會職業功能遭受極大影響,他們的成就通常低於能力。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IV-TR,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

 

以下九項,如符合五項以上,即表示具有邊緣性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

 

(二)病因

     邊緣人格與其他心理疾病的不同在於,此患者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長期形成後僵固不具彈性,使患者產生不當的思考、行為與應對模式

     童年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受到極大創傷如:身體或性方面的虐待

多數病人的童年與家人分離,被忽視,雙親有衝動和憂鬱的特質,幼年時就被迫擔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換人格成熟的過程受到阻撓,與父母分離並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受到破壞 。在上述情況下,他們仍卡在依賴他人的角色中,無法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二、治療方式有哪些

1.心理動力治療法

    當個案的障礙集中在人際關係、自我感不足、過分的孤單和空虛時,使用此方法比較有效。

2.認知行為治療法

   邊緣性格的人想法比較極端,可用此法鬆動他們的認知,進而了解他人的觀點。

3.團體治療法

   團體治療可以提供個案與團體中的人建立密切關係的機會,如此可避免個案將情感和希望集中在一個或少數幾個人身上。

4.藥物治療

   可以使用抗憂鬱劑、抗雙極症藥、抗焦慮症藥,及抗精神病藥,以緩和他們的情緒及攻擊行為。用藥必須特別小心,因為這類患者有藥物濫用與自殺的潛在危險性。同時配合心理治療,效果會更好。

5.辯證行為療法

     實徵研究發現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對於邊緣性人格疾患之介入有相當的療效,特別是在自殺行為處遇。DBT著重在認知行為層面的介入,其獨特的部份在於加入禪修的概念、辯證的觀點、行為技巧的教導與提升情緒挫折容忍度,藉以訓練個案在不安穩的情緒狀態下仍能維持適應性的生活功能。

6.聖經輔導

     邊緣性人格的個案是諮商師們的燙手山芋,但在人不行在神凡事都能。藉由聖經輔導程序的帶領,輔導人員先在靈裡預備,靈裡禱告,邀請聖靈當翻譯,請求聖靈賜下分辨的恩賜,並認自己分別善惡之罪。

第二階段是診斷期:同理個案,傾聽個案的問題,配合開放式的問話大量收集資料。接著問個案試過哪些努力,成效如何,支持鼓勵個案。

第三階段是治療期:使用對個案有效的治療取向,可從個案較能勝的事情上,設計家庭作業,請個案完成家庭作業,下次諮商時再討論家庭作業的執行狀況。如果輔導人員覺察自己無法協助個案,就進一步將個案轉介

7.寬恕治療法

      由邊緣性人格的病因可以發現,個案幾乎都是因為被不當對待而留下極大創傷,藉由寬恕歷程-揭露階段、決定階段、工作階段、深化階段,帶領個案經歷情緒的轉化,重新找回生命的意義。

三、治療成效如何

     邊緣性格的人不輕易相信別人,與自我防衛行為,很難跟治療師維持良好的醫療關係。初期的預後狀況並不理想,前7年大約有50%的人依舊無法擺脫邊緣性人格障礙。經過10年或15年之後,高達75%的患者可以有良好的控制。大部分人在40歲後就不再受制於此人格障礙。

四.參考書目

1.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邊緣性人格障碍

2.羅吉斯心理諮商所

    http://www.rogersc.com/how_g.php

3.李明濱教授主編《實用經神醫學 》頁198 網頁資料 

    http://www.souland.com/souland/psy/DSM.htm

4. 變態心理學Ronald J. Comer著,林美吟 施顯烇譯

5.140.122.69.164/download.php?filename=485_8092ad27.ppt

6.  林美芳、郎世瑀(2012)

   辯證行為治療運用於邊緣性人格疾患及其自殺行為之介紹

台灣心理諮商季刊,4卷3期,33-46

7.寬恕治療-解除憤怒與重燃希望之理論與應用

Enright, R. D.、Fitzgibbons, R. P.著

林維芬、張文哲與朱森楠譯